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托马斯·图尔格斯 AndrewShim 乔·哈特利 薇琪·麦克卢尔 斯
导演:西恩·迈德斯
语言:英语
年代:未知
简介:主演:托马斯·图尔格斯/AndrewShim/乔·哈特利/薇琪·麦克卢尔/斯蒂芬·格拉汉姆/乔治·纽顿/杰克·奥康奈导演:西恩·迈德斯语言:英语地区:英国编剧:西恩·迈德斯类型:剧情/犯罪上映时间:2007-04-27(英国) 别名:摇滚英格兰/这就是英国用户标签:英国,青春,英国电影,暴力,England,skinhead,右翼,uk片长:101分钟imdb编号:tt0480025这是一个关于英国“光头仔”群体的故事。1983年的英国,正处于一个动荡时期。12岁的叛逆少年沙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群“光头仔”,在同他们大打出手后沙恩也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令沙恩没有想到的是,这些人竟成为他日后最好的朋友甚至亲如一家人。他们一起,在一个灰色的年代里分享自己的成长和喜怒哀乐。这就是英格兰电影网友评论:电影的这种切实的激烈以及青春事件/伤痕的排列,组成了一部很规整的暴力、半传记、半散文体式电影。不可否认品质很好,也很简易、浅白。这个满嘴脏话、会下意识快速回击的少年肖恩是完全是电影前半段的中心。而后半段被康博抢了戏,好在肖恩以一种哀伤沉默后退的姿态在一侧并未完全消失,微弱地反衬体现康博在监狱里沾染的种族主义的悲哀,善与恶在他们身上的交替登场。慢动作摄影,搭配着雷鬼和英国摇滚,勾勒出只属于那个年代(1983年)青春单纯的愉悦以及这片破败土地上年轻的姿态。画面内容很肮脏,色调却是明亮鲜艳,配合着广播中撒切尔讲话声与插入的纪实战争片段,让这部写实又精致的电影当中点缀着并不过分、甚至有些主流保守的煽情。不错嘛,影版《通过仪式抵抗》光头党一章。父亲的死象征着父辈文化的荣光不再,正是英格兰的衰落;他们穿上衬衫背带仔裤,剃了平头,是为了重现昔日英伦工人阶级男性的形象;他们在街头逼走巴基斯坦人,在「巴基佬」的商店里打砸抢,是以一种想象的方式夺回曾属于英国底层人的东西……这种想象的抵抗总会带来幻灭,无非是像Combo一样,借爱国之名用暴力发泄自己的失意,所强调的到底只是英格兰人的身份而已。还是英伦摇滚实在点……不太清楚这片子打算干嘛,没准真就是个准(伪)纪录片。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小孩加入青年光头党然后升级进入半黑帮成年光头党。以小孩为主角是为了表明各种思想的幼稚么?ps.这片刚出来时,是我一同事借给我的(碟片是她外国男友的),当年看过一个开头,对那个造型奇特的腐国女生记忆犹新。如今12年过去,碟片早不知道扔哪里去了。。曾经张扬跋扈的大英帝国里的年轻人也开始“佛系”起来,安于现状,害怕战争,弘扬本土保护主义。以本土保护主义为名,对外族施暴。导演以小孩为主角,代表的是整个英格兰民族未来。正如结局那样,抛弃极端民族主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主旋律。然而影片发生40年后,英国脱欧了。不过也算是和平的。3.5吧。虽然这是06年英国最xx的片,但咱不是英国人,很难理解他们那种情感,所以对英国人甚至他们欧洲那一坨的人来说,很多历史背景点到为止,大家就心知肚明,甚至可以一笔带过。但对完全不搭界的观众来说,很感动,激动得哆嗦地代入到光头仔们的感受里去,别人不知道,反正我是没法感受到。在牛津等人之余在星爸爸看完这部电影。福岛战乱,让这个本来人口数量稀疏的国家陷入经济危机,青壮年的应征入伍更是使留守孩童缺乏关爱,滋生了虚无崇拜和失业迷茫。如电影中表现那样,他们缺乏幸福又渴望幸福,更看不的别人过得比你好。反思当下,也算侧面这个国家人和事。17.12.187.13典型的以小见大后半段开始切入正题用孩童的双眼看周遭的世界、去审视英国特殊时期的社会问题/片中反巴反移民的极端分子还真是挺典型的暴民与其说是极端右派不如说是大趋势下愚民的狂欢也开始不禁开始思考/虽是导演亲身经历但一个12岁小孩和一群20岁青年称兄道弟这事本身就不能信服逗战争能给一个民族带来什么?从街头痞子的不同命运,诠释着一个残酷的现实,诠释着与骑士精神与绅士风度格格不入的另一种英格兰,战后贫穷导致的一系列的民族意识的异化,以爱国为名义的种族主义的膨胀使悲剧一幕幕上演,英格兰病了,总觉得片名极有讽刺意味,这并不是英格兰。光荣与梦想失去与迷惘愤怒与空虚热血与暴力像是给曾经光辉英格兰的最后祭奠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世界终于还是一去不复还了然而我们除了看着她远去竟然什么也做不了困兽犹斗徒增悲凉看到评论很多说配乐尴尬的是我能不能说我完全没有注意到配乐以至于关于配乐竟然毫无印象...沙恩和他背后的那一群寸头的“光头仔”其实就是失去的一代,对生活倍感不满的同时,又缺乏上升的空间,把愤怒转移到移民的身上。各种激进的爱国、种族保护,看起来更像是一种幼稚的过家家。富有、辉煌的资产阶级背后是英格兰,灰色、无望的工人阶级背后也是英格兰。片名有点大,叫肖恩的假期也许更贴切。英国青春电影的特色:浓重的口音,暗灰的色调,奇装异服,暴力和粗口。其中涉及的种族民粹等话题,放到时下欧洲移民和英国脱欧的环境中,依然应景。COMBO的演员非常出色,可以温情可以暴怒,在特写镜头中大放异彩。很多人对群体的依附性实在太强了,以至于摒弃了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来满足自己对群体的依赖性。越是社会边缘人群越会产生很多狂热民族主义,地域歧视,地域优越感。如果能在为人处事看待问题的时候不将自己和对方代入所在的特殊群体,可能就会理性很多。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导演:巴赫曼·戈巴迪
语言:库尔德语
年代:未知
简介:主演:SoranEbrahim/AvazLati导演:巴赫曼·戈巴迪语言:库尔德语地区:伊朗/法国/伊拉克编剧:类型:剧情/战争上映时间:2004-09-10 别名:会飞的海龟/乌龟能飞/Lakposhthaparvazmikonand/TurtlesCanFly用户标签:伊朗,战争,儿童,伊朗电影,伊拉克,人性,乌龟也会飞,2004片长:98分钟/95分钟/Argentina:97分钟(MardelPlataFilmFestival)/Turkey:92分钟(TVversion)imdb编号:tt0424227伊朗与土耳其边境地区,连年战乱及外国入侵导致这里成一片焦土,民不聊生。少年们为了生存竟然捡拾地雷换钱,由于缺少安全防护措施,他们在突如其来的爆炸中失去肢体甚至生命。卫星(SoranEbrahim饰)是这里的孩子王,他带领小伙伴们过着动荡的生活,并见证着战争为孩子们的精神和肉体所带来的无法弥补的创伤…… 本片荣获2005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特别推荐奖和和平电影奖、2005年Festróia–Tróia国际电影节金鸽奖、2004年罗德岱尔堡国际电影节人道主义奖、2004年伊斯帕罕国际青少年电影节金蝴蝶最佳影片奖、2005年墨西哥城国际当代影展观众大奖和最佳影片奖、2005年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观众大奖、2005年圣塞巴斯帝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CEC奖和金贝壳奖、2004年圣保罗国际电影节观众大奖和荣誉奖。乌龟也会飞电影网友评论:微博上我关注的一位摄影师,她发博让大家推荐“小孩子”电影,我推荐了四部《小鞋子》《白气球》《瓦嘉达》和这一部《乌龟也会飞》。都是波斯语电影,这一部比前三部沉郁的多,可能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它给我的印象也最深刻。战争背景令这些“小孩子”被迫加速成长,无可避免的去经历成年人的遭遇,画面宏达,刻画细腻。我真的想给100颗星。看完辗转反复睡不着。战争之下的孩子们,不是身体有残缺就是心理创伤。不管命运有多苦难,孩子们顽强的活着。他们展现出来的求生欲给我以生命的力量。被其中最残酷的故事击中,全程湿润着眼睛看完。我再次感受到电视新闻里旁观者心态的冰冷文字和影像无法与电影所展现出来的摄人心魄的力量相提并论。孩子们的残缺身躯源于成人贪婪丑陋的灵魂,在这里,大人愚昧、麻木不仁,孩子为了生存变成了市侩商人,活在地狱里,活在遍布雾霾的天空下,最纯真的东西却仍在闪闪发光;若从未见过多瑙河,应如何分辨她的气息?感谢我们身边的一切人性与情感,离乱与生死都轻如鸿毛,却令我们有不堪承受之重。伊拉克战争中一群靠着挖地雷维生的孩子的故事,用这些孩子的悲剧控诉战争的罪恶。女孩被强奸生下畸形儿,最后亲手杀死孩子,无臂男孩、独腿男孩、失明男孩的身体残缺也让人心痛。故事不错,但是不太习惯导演的手法,写实主义中又带有超现实的色彩。p.s.中文字幕翻译的很差,需要看英文字幕乍一看孩子们的心性好像并没受到国家战乱的影响,还是有纯纯的爱恋,小集体的崇拜。但看下去就发现战争的阴影无处不在。孩子王是个善良的小孩,他尽力给别人帮助,但卫星给女孩的温暖,终抵不过深种在女孩心里的恐怖记忆。美国大兵解放的一天,也是她彻底绝望的时候。残酷无情的战争通过天真烂漫的一群小孩来表达,断臂的、短腿的、失明的、甚至????️十几岁就就被军人强暴生子的女孩…整部电影虽然大都是让人欲哭无泪的痛,但因为是小孩的世界毕竟还是有天真与可爱…希望世界远离战争,战争没有得到的胜利,只有失去的痛苦!很真实的电影,战争带来的苦难是无穷的,孩子们捡地雷维生,住的都是帐篷。这部电影看到一半还没感觉,看完后不久回想起来才觉得是多么悲哀。小孩子演技都很好,看评论说演员都是真实经历过战争的,或许确实是这样吧,小女孩的眼神让人绝望。首先为撑起整部电影的儿童演员们起立鼓掌,特别鼓给4次自打脸的小男孩!当战争变成了孩子们的童年,那么战争摧残的可不单是党派或国家了。令人动容的正是孩子们在朝活夕死的压迫下,依然报团互助那颗金子般的心。坦克与废墟之间的难民营,很像科幻片中的废土世界,如非电影表现,真的很难相信,牛逼的现实主义是把现实中超现实的地方表现出来。两条线,战争中的儿童尚且如此,可见满地疮痍。导演手法极为精湛。连年战争的摧残,为了生存,有些事儿人们不得已而为之。战争是残酷的,孩童们无辜的,孩子为了维持生计,只得干拆地雷这么危险事儿。侧面却反应出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与苦难人们的无奈!“战争明天就要结束了",“明天总会到来的”。伊朗与伊拉克联合出品,总以为战争离我们很远,仔细想想,才过去十几年而已。以孩子为视角的,拍的好的电影,真让人心碎。该片讲述了在一片饱受战火摧残的焦土上,有一群在这片焦土中顽强生活的孩子脸上写满的是与这个年纪不相等的成熟。使得战争所带来的残酷铭记于每个观众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