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MosabHassanYousef GonenBenYitzhak
导演:纳达夫·斯克曼
语言:英语 希
年代:未知
简介:影片根据MosabHassanYousef跻身《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个人回忆录《哈马斯之子》(SonofHamas)改编。Mosab生长在约旦河西岸的城市拉姆安拉,他的父亲SheikhHassanYousef是哈马斯创始人之一,约旦河西岸哈马斯的首领。17岁时,Mosab因走私枪支遭到逮捕,被带到以色列安全机构的ShinBet面前。  当时,哈马斯的一些手法:自杀式人体炸弹,审讯时拔去指甲,把灼热的塑料按到皮肤上,用嘈杂的电视机掩盖痛苦呻吟等等,已经让Mosab震惊不已。他遂同意成为以色列的线人,以“绿王子”(TheGreenPrince,也是英语片名)的代号传送情报十多年。这部德国、以色列和英国合拍的作品,由资深制作人西蒙·齐恩(《走钢丝的人》、《寻找小糖人》)以及JohnBattsek(制作过讲述慕尼黑惨案的《九月的一天》)出品,以色列导演NadavSchirman执导,今年初以纪录片形式登陆圣丹斯电影节。  第一人称自述、采访配合资料画面,刻画出忠诚、背叛、政治阴谋、艰难抉择,以及Mosab与Shin超越界限的友谊,获得圣丹斯世界电影单元,纪录片观众选择奖。美国的MusicBoxFilms购得影片的北美发行权,还把这部纪录片翻拍成了电影,于今年晚些时候北美上映。绿色王子电影网友评论:先背叛哈马斯,再被以色列背叛,再背叛以色列,跑到美国背叛伊斯兰,再被基督教背叛,老子不干了把你们都揭发给媒体……虽然听起来是“一个带路党的悲欢”,因为是自述的,倒是让人同情起一个小人物拼命掌握自己命运的种种努力。当然,按照世间普遍规律,到美国降为凡人的“绿王子”很可能再投哈马斯。一位哈马斯成员的儿子为以色列当间谍的故事。不想做什么价值判断,因为宗教问题很难有现实的解决方案。单从讲故事的方式来说真的很吸引人。说是thriller不为过,但不能算“惊悚”,更多是紧张和压抑。而且一想到这是真人真事,不能走出影院就当没发生过,就更沉重。紀錄片裡竟然有許多書中未提及的內容。Handler和Source之間建立信任是違反原則的,但卻是整個故事中最有人情味的部份。遺憾(甚至可恥)的是,Mosab來到美國,和教會的弟兄姊妹分享他的故事以後,竟然沒有人相信他,甚至沒有人支持和幫助他。没有一点背景知识就来看这么一个不是那么有意思的纪录片还是有点失策全片主要是讲一个哈马斯组织的领袖的儿子当了以色列情报机构的线人的经过Q&A部分导演谈起他到了美国唯一的精神安慰的讲堂在知晓他身份后把他拒之门外的经历还挺讽刺豆娘简介总是胡说。人家王子明明自费买了一支黑枪想干点什么,到你嘴里就成了走私枪支了...当王子家是小贩子呢?蠢!好像某个国家进行国家恐怖袭击不存在似的,谁最早在耶路撒冷进行三星note7式的人体炸弹行动?是以色列。人性和信仰的冲突,往往会成为性格扭曲的冲突。但总有人愿意用一种看似牺牲的方式与自己和自己的信仰讲和。间谍世界的光明一面,影像的讲述比虚构更曲折,但这真是一个让你由衷希望每一句都是事实的故事。和书不同,纪录片中没有谈基督教,反倒暴露自己小时候被鸡奸、抱怨以国没安顿好他的退路。。。带路党的悲欢人生。感觉十年里会有很多不同的事情发生,但电影只展露了非常浅的那一部分总感觉应该拍得更紧张一些,真实这么牛逼传奇的人物,平淡了点。不过友谊很棒!三星半好刺激,男主角也是命運多舛,情報員真不是人幹的職業,沒有像007電影中那麼風光。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Agheleh Rezaie Abdolgani Yousefrazi
导演: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
语言:达利语
年代:未知
简介:在被炸弹轰炸后的喀布尔,一位年迈的马车夫正在给他的一家人寻找一处避难所,这个家庭不断地搬家。他等待着失散的儿子从巴基斯坦归来,而他的女儿则梦想成为阿富汗未来的总统。由于无钱买药,他们的婴孩已处于病危之中。 &nbs ; 从巴基斯坦传来了可怕的消息。在绝望中,马车夫离开喀布尔,带着这家人所剩无几的财物远离这座城市去寻求所谓神圣的庇护…… [关于导演] 虽然年仅24岁,但这已经是伊朗的小才女导演莎米拉·马克马巴夫二度角逐金棕榈了。来自伊朗著名的电影之家,莎米拉作为莫森·马克马巴夫的女儿,8岁就在父亲的影片《骑车人》中扮演角色,这是她的银幕初体验。15岁时她觉得学校的老师实在能力有限,就离开学校开始自学拍摄电影。她主要通过给父亲的影片担任助手并参加父亲为家人开办的电影课程进行学习。 她拍了两部记录片后,以一部《苹果》惊艳戛纳,一举夺走金摄影机奖,18岁的她成为这一奖项迄今最年轻的获得者。两年后,《黑板》又拿下戛纳评委会特别奖,令人更感这位小小年纪的伊朗女孩不可小觑。从风格上,莎米拉的作品和不少伊朗电影没有太大区别,简单质朴,《苹果》虚实混合、《黑板》仿记录片风格都强调了与记录片亲缘性。但从主题观念上,她却离那种清新的儿童片相去甚远,往往负载沉重命题,政治主张鲜明,丝毫不掩饰其反思批判现实的锋芒,尤其是她对女性在伊朗社会中的地位和生存境遇的看法颇为尖锐。 [关于影片] 这是塔利班政权倒台后,在喀布尔拍摄的第一部外国电影。影片精巧敏锐,通过颠沛流离生活中的人们那些美丽而悲惨的故事,对阿富汗人苦难的流亡以及在流亡中内心所保持的渴望进行了有力的描述。他们在毁灭中挣扎的生存欲望是如此强烈,更凸现出现实的残酷。 [新闻] 戛纳电影节向来以尊重知识分子口味,注重艺术并广纳各国艺术片而著称,近年来为了增加电影节的号召力,不得不运用策略,通过吸引大批好莱坞明星和电影的加盟来造大声势。在基努·里维斯、莫尼卡·贝鲁奇等明星在本届电影节上大出风头之后,戛纳终于在第三天收起“浮华”,恢复其本来“面貌”,开始了对艺术电影的关注。 从周末开始,很多有才华的电影人开始涌现,来自意大利、土耳其、伊朗等地的影片给电影节带来了惊喜。土耳其的参赛影片《乌扎克》(Uzak)颇受评委好评,他们认为该影片充满了力量。故事发生在伊斯坦布尔,主人公是一个摄影师,他的侄子在失业后前来投奔他,却使他的生活陷入低潮,隐私也遭到了破坏。意大利的参赛片《貌合神离》(Heart Is Everywhere)也被认为是一部充满苦涩与甜蜜的感人影片。电影讲述了在上世纪30年代,一个不谙世事的拉丁文教授与一个热情如火的女子之间的爱情。此外,已经是第三次进军戛纳的23岁的伊朗著名女导演莎米拉·马克马巴夫执导的电影《下午五点》(At Five in the Afternoon)广受赞誉,堪称电影节上的一个亮点。 自从塔利班政府禁止阿富汗有音乐、电视、电影、戏剧等以来,很多导演冒险到阿富汗拍摄电影,本届戛纳电影节上有两部电影是在阿富汗拍摄,《下午五点》是其中之一。“在阿富汗,如果一个年轻的妇女出门没戴面纱,一个老人从她身边走过,他会立刻扭过头去,面冲墙开始祈祷,请求真主原谅他,对他来说,看到一个年轻女人的脸就是犯罪。”这是《下午五点》的一幕,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年轻的阿富汗妇女的故事,她有个远大的梦想——想成为这个国家的第一个女总统。电影的一些情节来源于导演莎米拉的亲身经历上,在喀布尔一家酒店,当她只戴着一块头巾,而不是使用长到遮住整张脸的面纱时,一个老人在看见她时赶紧把脸转向了墙。《下午五点》的电影结局是令人伤感的,对此,莎米拉说“阿富汗的历史本身就是让人伤心的,这不是美国人到了那里,一切问题就可以解决了的。我想通过影片展示出阿富汗人真正的生活状态。”《下午五点》是莎米拉第三次亮相戛纳,她18岁时拍摄的处女作《苹果》受到关注,21岁时拍摄的《黑板》在2000年戛纳电影节上赢得评委会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