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卡塔琳娜·舒特勒 布尔格哈特·克劳斯纳 菲力克斯·伊特纳 克里斯蒂安·
导演:奥利弗·希施比格尔
语言:德语
年代:未知
简介:《埃尔塞:将近改变世界的人》讲述的是刺杀希特勒事件,但影片里的史实比《行动目标希特勒》要早几年。1939年。希特勒差一点被一个名叫埃尔塞的木匠干掉。那一年,希特勒的权力正在逐渐迈向顶峰,当大多数人都在狂热崇拜之时,埃尔塞成了少数几个的正义斗士。在精密的计划之下,他在希特勒演讲的讲台附近设置一个定时炸弹。可惜的是,希特勒的演讲结束得太早,炸弹引爆时希特勒已经不在现场。埃尔塞在当年11月遭到了纳粹的逮捕,遭处决。影片讲述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本土演员的演出保持了原汁原味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尤尔根·沃格尔 弗雷德里克·劳 马克思·雷迈特 詹妮弗·乌尔里希 克里
导演:丹尼斯·甘塞尔
语言:德语
年代:未知
简介:今时今日的德国,在主题是“国家体制”的活动周上,中学老师Rainer Wenger只是想做一个实验,让学生们亲身体会一下独裁体制的产生。这应该只是一个教育性质的实验,灾难性的的后果确是谁也没有料到的。一开始只是诸如纪律、集体这样的概念,渐渐地却转变成了一场运动,一场名为“浪潮” 的运动。有了团体便有了矛盾,有了矛盾便有了斗争。在一场水球比赛上,形势因激化的矛盾而恶化,是时候终止实验了。然而,一切早已失去了控制……浪潮电影网友评论:难以理解法西斯主义的恐怖,悄无声息中,不知不觉间早已成为了每个人心底里以及人性中一部分。我越来越能理解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的成立,希特勒的上位与领导有很大几率是大势所趋罢了。人民心中居住着美名为“团结集体主义”的法西斯和纳粹,人们依旧精神漂泊无依,求同排异,哪怕到了今天,他们仍旧阴魂不散。DieWelle浪潮其中有不少细思极恐,强制性的白色制服,对人心的操纵,极端思想排斥异类“叛徒”,群众高呼,人心所向对整个社会的隐喻处处可见,教室和课堂虽然规模小,产生的威慑影响力依旧令人背后发凉。最终教授宣布专制独裁的浪潮活动彻底结束,最恐怖的不是投入过度难以置信难以自拔的大部分同学,甚至开枪自杀者。多么像希特勒45年于元首堡开枪自杀时的情景。他也会无辜地叫嚷着nazi已成我生命一部分!我缺少他人关爱吗?当雪崩发生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认为是自己的错。初生牛犊,找组织寻意义,短短一周,迅速席卷。你可想象ISIS的那些小孩有多恐怖。这是多么生动的一课。不要说多么不能理解,存在必然就是有他合理的,人性应该永远不会变的,基因太强大。群体的智商总是愚蠢莽撞的。所以时刻不能松懈,作为文明人,不要被自己的人性的弱点牵着走。还有一点感悟,我们祖国的教育差多少啊。我们的从小不就是这么被教导纪律性吗???那我们每一个老师不都是在用极权掌控我们的行为和思想吗?啊天呐。一名教师在自选课上讲到「独裁」,于和平年代中接受自由思想长大的同学们嗤之以鼻,认为独裁不可能会在这个时代发生。教师为了向自以为是的同学们论证独裁在此时此刻的可行性,在班级内开设模拟实验。题材刺激尖锐,节奏点强烈密集,简单阐明了思想控制的要素。如果说整体感和一些剧情转折的承接上可以更自然一些,会是更优秀的作品。但是光是现在这个程度,就已经很值得引用入各种群体性思维的讨论中。也许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育不同,感觉这并不算独裁吧,没有监视,没有对不服从者的严厉惩罚,这要是算独裁,那什么算是正常的纪律和法制呢,只能说学生们的理解不一样,被个别学生带跑偏了,他们的出发点也仅仅是好玩而已,只是为了融入集体,这并不算多大问题,现在的社团不都是这样么,就像电影里有讲,阿姆不也有自己的独特手势麽,有点夸张了,或者说不够深入细致和全面,评分感觉虚高了。首先,好像在德国的妹子身上看见了春天哦,我没必要隐瞒然后,就像小影评说的,还是认为现在的生活中不会出现这么极端的事情,因为大家现在的素质和学术水平都有了一定基础,而且大家又不是什么呆瓜,更不会在你快成为狂热分子时身旁听不见另外一种声音第三,我不管,就是不管,所有问题在我这里都是教育问题第四,小影评说的非常对:奇怪的不是独裁者,而是服从者吧深陷浪潮的人多少都有些隐藏的自卑感,排斥异己的集体让人找到存在感。青少年的力量和热情有多喷薄,每个人都应该体验过…似乎确实是男性更容易被带动,女性反而会有更多考量。思考胜过电影本身的鉴赏价值,电影节奏让人想起鼓岭街,结尾加一星。以及24岁的马克思和34岁也没什么区别嘛(除了发际线意义深刻但观感不好。印象深刻的是蒂姆,比较极端的一个人,因为没有家的温暖,把浪潮看作是人生的港湾,老师看作是精神领袖。可以理解为他们是各有各的性格问题,所以最终组成了这个集体,但是贴标志喷气那一段实在太艺术化了。没有看出来片里谁给他们施加了极权。另,中国小初高都是这种教育模式。作为概念先行的作品,拍摄完成度还算可以。其实其中最有趣的是,影片对独裁的展示远不算极端,相反,更多自由主义的受害者才是在独裁制度下走向极端的案例。表面批判独裁,深层也并没有为自由主义说好话,而结尾老师坐在警车里脸上流露出的困惑,是不是才是德国人在现今政治情况下的真实心态想知道如果第三帝国或者老大哥那样的独裁扩大到整个星球会是怎样。没有人活得更好。经济先崩溃还是政治先崩溃,亦或许,社会崩溃灭亡。或者像1984一样无限消耗的模式,永远也解脱不了。但是纳粹确实是人类历史上最高效的社会模式。挺可怕的。纳粹法西斯的形成原来真的就这么简单,所以一段历史说让一个人负责是完全自私的。看时我对他们原来的专制形成的过程竟然有一点点反感,总觉得夸大其词了,可能我对那种模式的认可已经深入骨髓了吧,我并不能评价那样对不对。因为我真得习惯了。深刻剖析下,所谓极权,独裁,群体暴力都只是流于表面的标签。国家,社会,阶级,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与人类个体本身自有的妄想天性恒古永存,纳粹复活的恐怖可能性背后,是淹没于平庸苍白人生中的沦落者追求新奇刺激的一声返祖现象式嚣叫。在看完《乌合之众》后来看这部片子简直不能更酸爽。本片的教育意义已经远超于制作水平本身,青春期荷尔蒙旺盛的青少年群体力量破坏性超强,7天制造出一个失控的独裁团体并不是荒诞,独裁主义从未走远。他们所恐惧的正是我们所习惯的。
备注:已完结
类型:喜剧
主演:斯坦芬·卢卡 JuliaRichter 费莉西塔斯·沃尔
导演:TitusSelge
语言:
年代:未知
简介:从家庭Börner搬进他们在Grünfeld的新家已经一年过去了与此同时,所有家里的四个人都已经适应了当地的环境,受益于定居生活的节奏,并于周边奇怪的邻居建立了友好关系。但是Jan和Anne依然没有完全习惯他们邻居的有些习惯。但是同时他们也非常注意保持周边的生活喜欢和节奏。漫画家Jan的私人生活和工作也受到了巨大的波动。当他的前女友Maren突然出现之后,Jan的漫画已经在她的出版社被提名为大作。之后,漫画的大量发行在全德国引起了一场巨大的波浪。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SaskiaVester 安德列斯·赫尔吉·施密德 ManuelWit
语言:德语
年代:未知
简介:主演:SaskiaVester/安德列斯·赫尔吉·施密德/ManuelWitting/JürgenTonkel/JennyElvers/FranziskaTraub/JohannesHerrschman导演:EdzardOnneken语言:德语地区:德国编剧:KerstinÖsterlin/JessicaSchellack类型:剧情/喜剧/爱情/同性/家庭上映时间:2009-11-03 别名:我的灰姑娘是男人/WasMütterwollen用户标签:德国,同志,喜剧,家庭,GAY,温情,德国电影,同性片长:92分钟imdb编号:tt1528710Katharinas的儿子Hans是个同性恋,想要把他爱人Nicki带回乡下和父母商谈婚事。然而却给闭塞和隔阂的乡下,尤其他的母亲和父亲Christian的忍耐和理解带来很大冲击。这对同志的喜事最终也让Hans离婚的父母重归于好……爱即所求电影网友评论:本身就几乎可以评5星。很真实的反应了突闻自己的儿子要和男友结婚之后离异的双亲、儿时伙伴、保守小镇上其余或熟或不熟的人的慌乱与不知所措。最后是个happyending,但也来得太快。年轻人总是能较快的接受与祝福,父母总是能宽容着自己的孩子并在后面默默的祝福,这两股力量最后让婚礼成功在小镇举办爱真的需要勇气。今年以前,我也一直努力着、幻想着,我的妈妈有一天可以接受我喜欢女孩这件事,但前一阵子一个好朋友的妈妈突发脑出血去世,让我第一次彻底的害怕。我对出柜这件事不再抱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我要用自己的行动去守护妈妈,不让她承受不该承受的一星半点。hans、katharina是勇敢的虽然片子整体属于相对轻松幽默滑稽搞笑的类型,但中间却述说了很多同志面临的现实问题:普罗大众排斥异己的同时,还把同性恋误以为是种病,甚至可以治愈,只有少数如片中的医生晓得大多数人的性取向是出生后就决定而且无法更改的。庆幸这个故事如预期地以他俩不离不弃地如愿结婚结束。……《海蒂》……徘徊在四星还是五星,因为结局“太过于童话”,那么宗教观念极强的乡村一夜间所有村民观念转变实在太过离奇,不过电影就是因为离奇才被观众喜欢吧。本来很抑郁这样的德国严谨亲喜剧,被妈妈的一句:你花了那么长时间接受自己的性向,现在却要求我一下子就接受这个事实,要求也太高了吧。整个心释怀了…太喜欢这部电影了!!整体风格简直是另一部《水性杨花》,这俩都算轻喜剧么,我就觉得这种风格代表的绝对是最可贵的生活态度!怎么里面每个角色都那么让人喜欢呢,尤其是妈妈!!阻止我们追求幸福的就是传统和观念,但是我们需要勇气去改变,世界不一定非得是现在这个样子,因为爱才是人类终极所求!非常傻白甜的故事。本来觉得小受有点作,故事又老套打不到五星好评。但是这部片子是所有同影里面最完美的he。亲情he,友情he,爱情更是大大的he。而且攻受也算是相当的分明了。小受的颜非常戳我。于是决定带主观感情的5分。推荐。看得非常暖心的一部。豆瓣分虚高了,男主全程看不出有什么强烈动机,感觉智商一直不在线,不停地折磨男朋友和父母,最后也是强行he,莫名其妙皆大欢喜,父母和村里人的转变完全是剧情拉扯,显得很生硬,三星半,多的半星给萌萌的男友,太可爱啦!这是我看过的基片里最自私自利的一个男主角,一看就是杰克苏看太多加自我意识过剩导致脑回路只围着自己打转,谁要是不按路子来就是胆小鬼王八蛋加害者,而且又特么是一部贴着喜剧标签的无聊片,到底发生了什么?太闹心了虽然影片的大半时间都是在讲述这不被当时社会所祝福的一对所遭受的不公正的待遇,但是本片还是绝对的治愈系。明辨是非的夫妇,淳朴的相邻,关键时刻犯脑残将自己踢出局的后妈,一切都美好的像是一个童话。有这么一个二儿子,就该趁小的时候直接拍死。一个别扭儿子,一个女超人老妈,一个喜剧阿姨,一个女巫似的恶女人,这是格林童话么。再次慨叹我的德语,都还给老师了。。。是我的口味啊~风景美~攻受帅~配乐好~话说小受之前好像也演过一部同志电影~好像是叫《服装店风波》~最后HE真是太好了~不过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同意了~这部电影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处理角色态度的转变,结果该片在所有关键处都处理得一塌糊涂。给三星是对所有不已卖弄情色为目的的同志题材影片的理解和鼓励。
备注:已完结
类型:动作
主演:安妮特·弗埃尔 MarionBreckwoldt 安德烈亚斯·皮奇曼
语言:德语
年代:未知
简介:Toni Zweyer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她是卡车司机Andy的贤妻,13岁孩子Lea的慈母,和丈夫共同经营自己家的货运生意。但当得知丈夫Andy死于车祸时,一切都改变了。公司债务日益沉重,她与孩子已别无他路,Toni只能自己握住了18吨卡车的方向盘。她很快意识到,跑国际长途货运对一个新手来说,是多么的残酷艰难。Toni一直觉得他的丈夫尚存人间,随着调查愈加深入,她便愈加确信这一点。她从一个声名狼藉的商人那得知了真相,但这个真相让她被劫持、被绑架,目睹军火走私,走上了被警察追缉的逃亡之路。这可能不是她想要的生活,但Toni永远不会放弃抗争。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杰拉·哈斯 莎斯琪亚·罗森道尔 路德维格.特内普特 Frederik
语言:德语
年代:未知
简介:A stranger in his own life, 25 year old Danny reluctantly returns to his childhood home after his father's sudden assing. To his sur rise, he slowly rediscovers his hometown in the middle of nowhere as a summery aradise and falls back in love with his former sweetheart Susu. But in order to find his ur ose in life, Danny has to finally face the art of his ast that made him leave home so many years ago
备注:已完结
类型:喜剧
主演:AlexOzerov 碧·桑托斯 克里斯塔·布里吉斯 塞巴斯蒂安·席佩
导演:弗洛里安·科森
语言:英语
年代:未知
简介:In the middle of Nowheresville lives 16-year-old Mike who wants out of his cra y life - ermanently! S ending his time devising ways to do himself in, he considers the fatal brain tumor in his head as a godsend. That changes when he meets a girl and falls in love for the first time - without even knowing what love is.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耶迪斯·特里贝尔 罗纳尔德·策尔费尔德 弗洛里安·卢卡斯 汤姆·格兰门
导演:拉斯·克劳梅
语言:德语
年代:未知
简介:1956年,两位高中生提奥和库特在看去西柏林看电影的路上见到了匈牙利十月起义的新闻报道。为了对起义的死者表示悼念,他们和同班同学们决定,一起在课堂上无视老师,突发沉默一分钟。然而这短短的一分钟彻底改变了班上同学的命运,许多人从此被东德安全局视为眼中钉,加以监视和迫害。在班级被强行解散后,他们却决心在西德重新结集,不过是以作为逃亡者的新身份沉默的教室电影网友评论:有很多人说这电影立场完全偏西方,这是不公的。从足球队长的诈死煽动到库尔特的主席老爸一句一句详解匈牙利事变中其他残酷细节可知,主创方并没有经验—信念的完全偏袒,从对以上真相的曲折又模糊的描述,导演传递出了一方可供反思的角落。而事实上西德或西方形象的存在,只是作为一个代替希望的象征符号出现。本片真正临摹的恐怖,不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对立,而是一种全景式的权力控制技术,一种递进威胁的专政之能。法西斯这种类反派,一直长存在那个世代东西德乃至东西方对官方之敌的宣传里,以至于本片在不那么严苛的生活环境中无意渲染两大主义的优劣与否,而以东德为例点出了专制之恶。以片中库尔特的口中多次“我信仰社会主义”来看,在没有太多讽刺效果的立场上深思,导演只是在控诉一场荒诞的官僚制度的危害又另一方面在怀念机会均等的制度之美最近看了几部德国这样的片子了,感悟了不少。首先,真的很喜欢那个谁的爸爸两次送儿子到学校时对儿子说的“你是我的骄傲”,对子女的肯定我觉得是每一个父母的必修课,谢谢。然后,看了这里的几个不一样的家庭,总结:家庭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东西,对每一个简单的个体生命而言。真心希望每一个家庭都能被她的所有成员热爱且值得被拥护。接着,懂得。别跟我提你任何做了违心的事的借口,在我这里真的没有意思,我也没有那么有兴趣听下去,你爱骗谁骗谁,骗你自己也行。总之,我非常清楚,骨气真是个好东西,自律与血性简直就是我的罂粟花,我对其及其迷恋,谢谢。所以,任何懦弱,傻逼与无能,请离我远点。最后,我果然还是那么喜欢学生这个集体,喜欢这些动脉里的血,充满未知与力量的生命。我果然还是喜欢1919年的“五四”。父辈的历史与年轻人的理想,个体的挣扎与集体的分歧,大背景下的对抗与小环境中的冲突,各种复杂的历史交织在一起。都说魏玛的民主无用,但是至少培育了民主的文化与土壤,而有了这,自由的种子迟早都会生根发芽。另外,良好的国民禀性与优良的制度必然是抵制告密文化的,而这恰恰是在某些国家/地区为当局所不容的。换个角度,1956年东德的普通工人家庭就能有如此的生活水平,不愧是「社会主义橱窗」,社会主义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为什么到了某些人手里就成了问题?东德的普通工人可以约见教育部长,对比一下,这难道不就说明问题了吗?电影本身就是极力淡化意识形态着重于矛盾与冲突的多元化,不知道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抓着意识形态不放?学生们都是支持社会主义的呀!Theo和Krut的颜好,看着都赏心悦目。一个毕业班学生为匈牙利之春牺牲者的两分钟默哀如蝴蝶震动翅膀而拉出整个东德刻板、冷漠、残酷和扭曲人的体制和意识形态;年轻人真诚的相信自由、民主和人类的解放,当这些信仰遭遇另一个假面重重的意识形态后,强大的官僚机器面目渗人;国家是为了保障个人的权益和生活的,如果它成了迫害者,就应该毅然地反抗或离开,东德人最终以脚选择离开,就是明证。这么多年了,德国依旧在反思和面对着自己过去的这段不堪:父辈们与纳粹的丑闻、面包时代的无可奈何与“连坐式”法律的无情,对青年人心智和思想的扭曲,鼓励告密与背叛;如《蝴蝶的舌头》般,动人而深邃!另,最后发现是真事改编!三月在柏林旅游,看见了墙上的海报,觉得挺有趣,没想到19年居然把片子看了。第一幕交代的有些慢,后面进行的其实也比较不温不火,最后跌落为比较单纯的青春片。如果只是把这个事件当做简单的黑白二分,就显得有些幼稚,但最后片子滑落了这个方向。故事切口是小的,但后续影响依旧很小。如果沉默事件,能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让观众不止看见学生,也看到背后的国家机器运作,故事会丰富,也有力的多。过3⭐。一次意外的青年反抗运动,让一个班的人认识到什么叫做自由亲情不可兼得。影片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做出抉择的艰难。爱情、友情、亲情以及关于自由、民族等因素在一群高中生心中产生左右交织的牵动。没有人真的想要做叛徒和内奸,但是又不得不做出某种道德上的献祭,所以,政治显得虚伪善变,而人性则时常真诚却煎熬。当极权与政治相结合,会将人性的恶调到最大的档位释放出来,它将会彻底地粉碎民主,压制自由,打破所有人对世界的一切幻想。在观影后,跳戏到《浪潮》中,想想看看那“冷雨”的诞生,寒彻肌骨,毛骨悚然!至于减掉的一星,或许是因为老了,看了许多的社会,可能不再像少年时那般热血,豪气略衰,是为自己而减。。。集中营已经拆除,自由却远未到来;柏林墙尚未垒砌,观念已无法相通。21岁的苏联大兵揪住18岁的东德学生,53年的动乱影响着56年的默哀,父辈的攻讦转而子辈的出卖。阶级面前谁是犹大,政治面前谁又是圣人。讲台上民主的代表,轻易变成集权的法西斯。两分钟的沉默背后,又有多少呐喊消失在赤色的恐怖中。意气用事的年轻人,天真而又勇敢,这不是中二,是难得的宝贵品质,散发着光芒,在犬儒遍地的中国,这种年轻人多半是要遭到嘲讽的,你看看王丹,不就被嘲笑蹉跎了岁月,浪费了光阴么,由小见大,课堂的默哀翻起政治巨浪,步步惊心,顺便勾勒起了父辈的艰难与隐忍,父子戏处理得不错,不煽情,却雷霆万钧人物设计出彩,作为正面的主配角学生,面貌模糊的学生家长,以及彻底反派的东德教委,都像一盘布局好了棋局的棋子,按导演的想法,依次攻守中呈现出无用的忠诚与无奈的背叛,揪心的情节也就在棋局中弥漫开来。回头一想,这是多么小的一件事啊,却被拍出惊心动魄的人性故事。《死亡诗社》不也一样。德国朋友说他们父母那一代读书时避免谈二战学二战历史,到了他们这一代75后开始,学校里的历史基本全部关于二战,反思错误。去了几次德国旅途感受是当年老美帮西德那真是授人以渔,而苏联部分柏林,就是好shuxi的赶脚。电影把当时苏控东德的压抑,威胁,人性对自由的渴望演绎得淋漓尽致。据不严谨的考证,从20世纪初叶,先后有28个国家选择了某种主义和某种制度,经历过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现仅存5个。我不敢断言和妄言某种主义和某种制度的优劣。但我知道,某种主义和某种制度在这不到一百年中在不同国家做了太多灭绝人性的事。孰是孰非,聪明的人肯定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