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弗兰茨·罗戈夫斯基 葆拉·贝尔 郭德贺·吉瑟 莉莲·巴特曼 玛丽安·扎
导演: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
语言:德语 法语 法国手语
年代:未知
简介:德国军队就在巴黎城外。格奥尔在最后一刻逃到了马赛。他的行李中带着一个叫Weidel的作家的遗产,这个作害怕遭受迫害而选择了自尽。这些遗产中有一份手稿,一些信件,和墨西哥大使馆对签证的一份担保。只有这些才能证明他们已被允许从这座港口城市离开,离开这里意味着还需要一份来自潜在东道国的入境许可。以Weidel的假身份,格奥尔试图获取船上的一些稀缺通道。难民之间的会谈在他小旅馆的走廊上,领事馆的等候室里,以及港口边上的咖啡厅和酒吧中进行着。格奥尔帮忙照顾着他已逝战友海因茨的儿子,海因茨在逃亡时不幸过世。但他的计划在遇见那个神秘姑娘玛丽时改变了。《过境》基于德国女作家安娜·西格斯撰写的二战同名小说改编,电影以现代马赛为背景,来自过去的人们在这里四处出现。因此,过去的难民会与今日的难民相遇,历史与今生相遇,他们所有的故事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永恒的过境空间 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提名)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过境电影网友评论:旁白在故事中的身份被隐藏到电影后程,间离手法将观众置于谜团之中,对角色的命运疑惑并关心;另外观众又通过旁白逐渐认识到男主留在了马赛,提前揭晓的命运让最后男女主的戏份更感人。女主的形象贯穿全片,但其身份和心理永远处于不确定和巨大变动之中,我们跟着男主试着去理解女主的抉择,却总晚一步真正理解她的坚持与放弃。这个剧本有无限的魅力,非常高超地玩弄了悬念和可能性,提前和延后出现的信息让故事更流动,也让观众不断投入更多感情。内核关于误会的故事永远是有趣的,男女主和医生之间互相误会,却又互相牺牲,这是面对生活之难时人类最微小的团结。非常喜欢签证官的角色,是个反派功能性角色,却有非常完整的逻辑设定和充实丰满的台词,同样是剧本优秀的明证。难民题材的电影彼此差异很大,甚至跨越各种类型,是很有讨论价值的领域。首先,机翻字幕毁了这片一大半,我居然下不到一个不是机翻的字幕版本。。。其次,这又是一部欧洲白左无病呻吟的装逼片,片子罕见的使用了架空的背景,将二战集中营的犹太人逃难剧情,强行安插到现代莫名其妙的难民身上,我看只有拉尔夫的装逼神片《科里奥兰纳斯》能与之相媲美,借助历史问题把现实政治一通牢骚。最后,这片其实还是个半吊子《艺术人生》的水平,背景空缺、动机飘忽、立场迷离,人家艺术人生好歹还铺垫铺垫才煽情呢,你这大白板的陌生上来情感纠葛给谁看啊?现代人很忙的,认识你是个谁谁谁?大概只有白左文艺青年喜欢吧。PS,用旁白推动剧情和内心的电影,注定是垃圾一开始的剧情还让人摸不着头脑,可是接受了把二战的故事嫁接到现代的设定之后,就可以完全融入故事之中了。这种让人时空错乱的设定,让这个有些狗血的逃亡故事和现在欧洲的难民危机做了对比和杂糅,时空在变,可是人的命运却仍旧像裹挟在洪流之中的蝼蚁一般不受自己的控制。虽然这个三角恋故事出现的有些突兀,可是放在这种动荡的时代,似乎什么不合理的事情都变得合理了。最后的结局又像是命运开的玩笑,就像男主说的那个故事一样:我们现在不就是在地狱之中吗?PS:导演的选歌品味真好,最后的TalkingHeads可以加半颗星。一直在寻找丈夫的女人独白置换的时间与空间其实这部电影是用现代戏剧的方式来讲述导演最有才之处莫过于将二战的故事人物关系放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直截了当的借古讽今而且这种搭配丝毫没有违和因为今天难民的困境完全与当年一样影片用了一个非常法式的爱情故事作为主线冒用女人死去的丈夫身份的男人最后真的成为女人的“丈夫”这样荒诞又深沉的爱情故事在兵临城下的动荡时期更有代入感导演对片中几名女性的处理都非常好哑妻的执拗短发女的最后一根烟女主的高跟鞋在高级的性感中代出对当下难民问题的讨论佳作佩措尔德新作,根据德国“流亡文学”代表女作家安娜·西格斯的同名小说改编(原著亦取材于作者与丈夫在马塞惊险地取得过境签证的经历)。影片将二战逃亡的故事移置入当代法国的空间,完成了一次意味深长而又不无新意的时空交错。让本片更加耐看的另一个修辞策略当属自由间接引语的运用,一方面通过旁白中的视角交杂与变化来形塑出作者-读者-角色间的张力关系,另一方面则凭借主观视点镜头与第三人称客观镜头的别样并置来从视觉上潜移默化地达成自由间接引语的魔力。(8.5/10)将二战故事放到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来展现,难民问题引出狗血的爱情线。旁白式的叙事使影片更凸显文学性,政治思考与情感表达的结合也达到了一个令人满意的平衡。戏中人的迷茫,正是难民看不到希望的影射。过境时的伪装和躲避,身份合法时自私的庆幸,面对不确定未来的恐惧,用社会环境的错乱与变迁表现出难民的绝望。火车交叉错乱的轨道暗示过境的恍如隔世,逃亡路上所遇之人成为生活一部分,盗用身份却再也走不出作家的生活,船沉人逝,只剩感伤和迷惘。如果观者没有提前了解过电影简介或者读过原著,影片会看得一头雾水,因为一个二战的故事和人物所处如此现代环境中的抽离感一直都在,影像传递的信息并没有消除观者的疑惑,关键问题还在于新的情境并没有反哺叙事,如果这样的效果是导演有意为之,那么无疑证明这样隐晦的表达有故作深沉之感并且是失败的。至于难民问题的历史轮回映射使用这样的方式看上去也不过小聪明而已,老老实实地重新“卡萨布兰卡”一次也说不定效果会更好。7/10,三星半。二刷,仍旧非常喜欢。春天时在香港电影节连续看了两部男主的电影,这张不易大众化的面容同电影一般令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电影据说是改变自小说,将原著的时空嫁接到此刻当下,正犹如剧中的角色们,讲述故事的酒吧老板,看电影的观者,无论剧情过境、情感隐瞒与依赖、讲故事的借助、银幕前的旁观,都在经历着各自的过境之旅。片风精致,反转助力。电影最大的成功不是匠气水平,而是情绪感的浸入程度。首先你得知道这是文学小说改编,而且导演故意混淆时空将二战背景放到了当下欧洲移民问题上。如果你不知道背景那故事就会大打折扣并且会影响你的观影理解,因为这是一个虚构架空的世界。诚然这样的改编确实很有意思足够创新,因为如果照原小说拍摄的话你很难超越文学改编的经典电影、也很难在近些年泛滥的移民题材中脱颖而出。但是问题还是有的,概念先行,映射不够深刻,情感也不够动人浓浓的欧洲故弄玄虚范。我可以认为是为了省事把二战背景的故事放到现代自然环境吗?然后这就是创新这就追着给高分,仿佛遇见了知音。但是只有现代布景却没有现代科技的环境不觉得太生硬吗?不就是讲个故事吗不好好讲非得讲得这么难受才显得水平高吗,明明无法代入还一本正经像皇帝的新装,明明就那么点内容却东拉西扯才凑了这么点长。猪脚还是个兔唇术后,虽然听不懂但也听的难受没看明白,挺纠结的,旁边无时无刻不在告诉你我这是小说,就是有这么多的巧合。二战时的难民和当今难民还是很不一样的,突兀的把背景挪到当今历史感和现实感都被冲淡了。我就觉得欧洲在难民问题上还像现在这样不进一步解决,右翼掌权是迟早的时,到时间欧洲的情况估计就是片中这样了,说不定更糟糕,为元首正名也指日可待。(读了一堆欧洲历史,思想上有些偏右,虽然没卵用。)故事设定很巧妙,二战时期与现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战争时期逃亡的被压迫的人们与当下欧洲难民问题相类比,法西斯主义与现代民粹主义相融合,很具有政治意味,渲染着一种恐怖的气氛,即难民问题所带来的政治社会的不稳定性和随之而来的国家安全的动摇,从这一方面来说,这部电影是很成功的,但是社会现实意义的存在性必然会使得艺术性上打折扣,不过这一点在制作上算是一种弥补。
备注:已完结
类型:恐怖
主演:奥黛莎·杨 哈莉·尼夫 苏琪·沃特豪斯 科尔曼·多明戈 比尔·斯卡斯加
导演:萨姆·李文森
语言:英语
年代:未知
简介:背景设定在马萨诸塞州塞勒姆镇,当一个破坏分子开始在网上发布小镇里每个人的私人生活细节,将小镇生活搅得天翻地覆后,一个精通社交媒体的高中学生和她的朋友们等待着观察最终结果。浏览器历史记录、私信、非法下载、秘密文本链甚至更加糟糕的因素,造成了数字时代能够发生的最糟糕的情况。第43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观众选择奖午夜疯狂单元(提名)暗杀国度电影网友评论:导演急于展现自己的品味(包括摄影音乐时尚等等)整部影片在炫技之余也不忘大量展现演员们的美好肉体,毕竟颜值都那么高,不拍多浪费。主题上也算是紧随当下了,演绎了某一著名历史事件的现代版(这点在访谈和影片中都有直接体现),可惜节奏掌握不好,使影片显得有些不伦不类。最后,四妹年近而立演高中生还是毫无违和感啊!不过还是感觉他挺可惜的,一方面除了早期的简单西蒙,和最近的小丑回魂,他的资源不算特别好(相对他的水平而言),另一方面,他怎么不演些清纯可爱正常的角色呢前面风格化很强。分屏musicvideo玩的乐此不疲。有一个镜头三屏蓝白红。谁知道是不是致敬啊哈哈。整体Killbill的暴力美学但疑问在于前面纸醉金迷的浑噩生活太长。导致我对主角的行动没有什么关切。四个女孩的人物太不丰满了。但视听一流。暗杀的两分钟屋外长镜头很精彩。后面的一些街上场景很有去年逃出绝命镇的感觉。女性意识觉醒的部分是经典而厚重的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后面的发挥强于前面太多前半段是无限的乏味的风格化,指向很多意义,大屠杀莫名其妙地开始,开始是说网络隐私的泄露,接着忽然变成男性和女性的较量,而且女性的反抗姿态竟然是搞笑类的好莱坞片里经常出现的姿态,包括装酷的面容,慢动作的步伐和随身携带的武器,但结局又变成了一个仅是寻找乐趣的宅男的惯例形象。这么总结电影本来可以很逗的,但大段的独白废话抹没了这种意思,如果导演纯心不要意思的话,为什么又这么多娱乐桥段?网络暴力大乱斗之女权主义的崛起,摄影是《春假》风格,4个高中小碧池整天搞些让家长和学校头疼的幺蛾子,也没犯啥大错,结果小镇出现一个神秘黑客,先是曝光了镇长、校长的隐私,然后收不住手把全镇的隐私都抖出来,居民愤怒了,聚集在一起要把黑客揪出来,结果矛头对准了女主,女主逃生后获得武器开始cult杀戮。画面冲击力很强,颇有SuckerPunch的成人漫画感,能看出Levinson是个很有想法的导演,只不过有些地方的处理略草率。BellaThorne那条线展开略生硬,四个女孩的角色塑造也不均衡。对青少年那种cringe-worthy的自以为是倒刻画挺好,对网络暴力的控诉真是发挥到极致了。全世界人类脑瘫犯贱何其多,尿屎已经够臭,竟然还愚蠢到把比尿屎更脏臭菸、毒品往嘴里送,堂堂五六尺人类却被寸菸给打败,菸草等同毒品,可笑全球禁毒不禁菸,可耻超级污秽大白痴…………希冀菸在世界上销声匿迹!!人蠢冇药医,叼菸=吸大麻=抽鸦片=不卫生=超污秽=冇教养=没素养=无涵养!!(KARMA)包含一切政治正确的政治不正确,想讲的太多,可是只有一条GunsavesGirls/GunsavesAmerican说的最清楚。很多设定都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Purge系列,比如Unfriends系列,里面暴力审美也很遗憾的停留在溅番茄酱上,总之还只是个中二病絮叨片而已。看起来非常混乱,还很吵闹,18岁的孩子如果生活都是如此,那真是又吓坏大批家长。但往后看慢慢看出了影片的讽刺性。其实这混乱的电影正是美国这两年的缩影:骇客、枪支暴力、校园暴力、网络暴力乱翻上演。只不过并不是很喜欢导演的风格,偏要拍摄得如此有挑逗性,把女孩都拍得很婊,是否真有必要?校长演讲段、曲棍球棒段、潜入暗杀段、最终复仇段,这几段戏单独看确实拿的出手,整体的点子也非常不错,网络暴力转为现实暴力,其他就相当糟糕了,一会儿青春校园片,一会儿舆论惊悚片,一会儿复仇动作片,最后B级片,大杂烩显得很乱,基调就没定准,表演全程莫名其妙,转场相当生硬。题材真的很黄很暴力,而导演也是真刀真枪的不玩虚的,直接简单粗暴的在视听感上不断对观众进行狂轰滥炸。个人觉得片名起的异常狗血,乍一看还以为是刺客信条之类的续集,完全看不出来是18岁青春期躁动宣泄意淫YY下的产物,因此在三分视听观感过瘾的基础上再减一分~~~网络时代人人自危,隐私与自由一旦被侵犯是秩序的崩盘与暴民的群起,本来可以有《人类清除计划》一般的末世感与无政府状态,可惜在故弄玄虚与装腔作势的摄影与剪辑之下所谓女权的核心也变得幼稚可笑,全片除了那段室内侵入的长镜头调度还充满乐趣之外,无聊无趣简直是个R18的谈话节目。剧情衔接很生硬,前半段恶心,后半段尴尬,还有蜜汁长镜头。从四人举枪那里到最后让我数次笑出了声。主要角色都让人厌恶(但是我get到了女主男友的颜),以及BGM也精确地戳到了我的雷点。元素堆积太多导致混乱。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刘太旿 伊琳娜·斯达申鲍姆 罗曼·比利克 菲利普·阿杰耶夫 亚历山大·
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
语言:俄语
年代:未知
简介:主演:刘太旿/伊琳娜·斯达申鲍姆/罗曼·比利克/菲利普·阿杰耶夫/亚历山大·戈尔奇林/尼基塔·叶甫列莫夫/尤利娅·奥格/叶莲娜·科连诺娃/莉亚·阿赫扎科娃/安东·阿达辛斯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语言:俄语地区:俄罗斯编剧:米哈伊尔·伊多夫/莉莉·伊多娃类型:音乐/传记上映时间:2018-05-09(戛纳电影节)/2018-06-07(俄罗斯) 别名:摇滚盛夏(港)/Leto/Summer用户标签:俄罗斯,2018,音乐,传记,戛纳,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LGBT,摇滚片长:126分钟imdb编号:tt7342838这是一个关于摇滚、爱情和友谊的故事。列宁格勒,80年代初的一个夏天:摇滚音乐在当地风靡一时。ViktorTsoï是位年轻的音乐家,就像其他年轻人一样,他也被齐柏林飞船和大卫·鲍伊的音乐所吸引,并尝试在摇滚乐坛上闯出一片名堂。一天,他遇到了偶像Mike和他漂亮的妻子Natacha。这次邂逅使他的命运发生了巨大转变。他们三人将一同写就Viktor的传奇,使他名留青史。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盛夏电影网友评论:反映80年代苏联先锋摇滚音乐人的生活状态,没有过于尖锐的政治影射,反而更注重生活中友情与爱情的刻画,自由美好。通篇的长镜头调度实在是看得如痴如醉,非常流畅,非常美。演员表现制约了三角关系的处理,略有遗憾。故事中人物-记录者-观众的三重关系非常微妙。重压之下的情感宣泄,肆无忌惮地释放力量之后用打破第四面墙的方式直接告诉观众“没有发生过”,巨大的落差反而带有讽刺意味,游走于时空间的叙述者也让影片在情绪爆发之余留存些许理性思考。色彩的变化、手绘涂鸦和不时插入的歌曲创意十足,视听方面均有所突破。问题在于始终无法共情,仅仅是去记录青春,记录对自由的渴求和争取,停留在表面,无法达成更深层次的共鸣。那个时期的苏联摇滚音乐人格外值得尊敬,他们明知道自己正走向一条望不到终点的路,依旧选择闭上眼睛去享受摇滚乐。4.5/5优点如天鹅绒金矿般迷醉,缺点如天鹅绒金矿般狭窄。个人回忆与情感更应该成为一个切入点,而不是中心点。俄国的摇滚回忆显然是稀缺题材,也因此增加了宽容度。黑白主色交织着MV与歌词的彩色,乐趣丛生。与《冷战》一样,时代性略有不足,但是观感极佳。也许时代背景与个人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在沉沦放纵时突然严肃可能会更加奇特。我们依然需要寻找一种方式去结合。黑白太好看了温柔层次分明如果是彩色的肯定也好看并且复古音乐…还行“摇滚”这个标签肯定吸引了一批摇滚乐迷(我是被#摇滚和#前苏联吸引的)观众被迫乖乖坐在座位上甚至背必须靠在靠背上手指在膝盖上脚在地面上打节拍结束时的鼓掌是他们所能做的最大动作想起了前不久的DuaLipa上海一开始就觉得男主的头发好假并且面孔很像亚洲人果然满满的情绪,我却从脑子里倒不出来。其实,那站在会场角落里扒了胸罩摇头的是我,街道上聆听时间播报的是我,扣下专辑封面的还是我,碎了一地的吉他碎片也是我。可这些青年里没有一个是我,可在1991年拍摄盛夏回忆的不是我,可摆弄黑胶的人不是我,太肆意又太清新的懒惰鬼不是我。你唯一后悔的是,盛夏走了,苏联消失了,你从没留下过。不知道前苏联摇滚多牛逼的不建议不做功课就看,虽然作为音乐片甚至MV都大放异彩。中国观众的优势是,夹缝生存喘息需要多钻营,除了前苏联独联体怕只有那辈儿的中国人才懂,尤其是挂靠在某单位下属乔装作积极向上的冷衙门行宵小(无贬义)现在仍是部分行业的常态。好像所有维克多崔的片子都没有我最喜欢的那首《一包香烟》,残念。盛夏是青春,摇滚,和没有开始就结束的爱情。激进论被枪杀,颓废者跳进海,你缓缓开口唱,我知道我的树活不过一周那个苏联八十年代的盛夏,阳光太刺眼,生命力太充沛,荷尔蒙都要从屏幕里溢出来,所以一定只留下黑白陆离的影你生如夏花,消逝后化为永昼的太阳。盛夏结束了,我很怀念它。3.5吧还是,开头很好玩,歌真的好听!但是有种约拍约飘的感觉,不知道到底是想侧重哪个方面,政治也提了一嘴,摇滚和歌也提了一嘴,但是绕来绕去还是…生活?音乐方面描写也不是很多。但是接近尾声收的还可以。几处彩色安排的很好玩,串场?构思也很巧妙,还挺好看的吧。电影高光时刻,LouReed《PerfectDay》场景..伟大的艺术作品总是关乎失败者的,类似叙述视角的电影有《醉乡民谣》《莫扎特传》...LouReed的抒情确实有点太多了。就流行或摇滚歌曲而言,很难做到百听不厌,或许只有古典音乐可以....重现冷战晚期,在文化闭锁的苏联社会掀动反叛浪潮的音乐与流行文化传奇维克多·崔,以及他所处时代年轻人的精神风貌。果然,反叛与自由才是青年文化的内核与无上追求。室内调度复杂,影像质感迷人,可惜之处在于叙事格局太小、原本想要实现的政治批判流于表面。盛夏是青春摇滚和没有开始就结束的爱情激进论被枪杀颓废者跳进海你缓缓开口唱我知道我的树活不过一周那个苏联八十年代的盛夏阳光太刺眼生命力太充沛荷尔蒙都要从屏幕里溢出来了所以一定只留下黑白陆离的影你生如夏花消逝后化为永昼的太阳盛夏结束了我很怀念它本来以为导演的野心会很大,用摇滚这一形式来对抗前苏联的审查,没想到只是为了文艺一把,所以缺少戏剧冲突的同时也缺少深刻。影片频繁提起我高中时候喜欢那些乐队明星,像是一种用摇滚美化无趣的稚气。同为黑白摇滚片,跟《控制》比真是差远了。每次看这种电影,就感觉自己在十几二十岁的时候活得不够肆意,也能记起身边那些为音乐和爱情痴狂的朋友,而我永远都在以旁观者的身份感受一些东西。虽然经常会非常羡慕,但却不想亲自去尝试这种生活,机会主义、利己主义兼而有之吧。
备注:已完结
类型:喜剧
主演:凯尔·穆尼 马克·哈米尔 小豪尔赫·兰登伯格 克莱尔·丹妮丝 安迪·萨
导演:戴夫·麦卡里
语言:英语
年代:未知
简介:主演:凯尔·穆尼/马克·哈米尔/小豪尔赫·兰登伯格/克莱尔·丹妮丝/安迪·萨姆伯格/格雷戈·金尼尔/麦可拉·沃金丝/芮安·辛普金斯/简·亚当斯/贝克·班尼特/马特·沃尔导演:戴夫·麦卡里语言:英语地区:美国编剧:KevinCostello/凯尔·穆尼类型:喜剧上映时间:2017-01-23(圣丹斯电影节)/2017-07-28(美国)别名:用户标签:美国,喜剧,2017,独立,电影,2017上海电影节,圣丹斯,金爵奖竞赛片长:100分钟imdb编号:tt5805752James长大后发现,自己是唯一看过〈BrigsbyBearAdventures〉儿童电视节目的人,而在节目突然停播后,他的生活也成了一团乱,因此他用自己的方式来继续未完的故事。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提名)戴夫·麦卡里 / 劳拉·佩里尼 / 玛利亚·格拉齐亚·佩里亚布里斯比熊电影网友评论:这个故事过于温情也过于伤感,像游离于现实的一泓喷泉,在消亡之前始终笼罩着虹彩的水雾。有一些无用的真理比如自来卷都不是坏人,戴头套的主角都是可爱的怪家伙诸如此类,它们无用得就像笔记本上手写的诗,手机里疾驰列车的照片,午夜灯火全灭幻梦落幕的游乐场,走着走着不知何时死去那部分天真有邪的自我。它是如此简洁干脆又纤细,一分钟都顾不得浪费,匆匆流向书写好的告别,可是我想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故事的一切,不会忘记此时混合着frank、头脑特工队以及很多很多美好奇怪的味道,哦还有熊味的眼泪。每年都一定要吸食永远不嫌腻的温暖小品(就是那种由SNL卡司+一堆“喜剧关系户”搞出来的)以及演绎了#TVJunkie#的终极梦想:自己看算什么,还要自己动手拍---男主是Mooney小哥啊,安迪迪纯打酱油...全场笑成一片,我却泪流满面:希望心里那不愿长大的部分也会永远有人用爱去支持和理解。我挺喜欢这部电影的。像个童话,很温暖,但总觉得少了什么,可能是他们最后拍出来的那个大电影太low了。艺术家和科学家都是疯子。他们打造了一个完全无菌的封闭空间。有点浪漫,又有点creepy。谈不上虐待,可是又让人很不适。话说,诱拐的原因是什么啊,生不出小孩子吗?那去领养一个小孩子不就好了啊。迄今为止看过最好的金爵奖竞赛影片了,希望能得一个编剧奖。原来故事无关宅男和童心,而是另一个《房间》故事的延续,只是创作心态更温暖。并没有非黑即白的善恶,存留过的知识与世界只是一段经历而不是过错。James还是借着为熊拍大电影的过程中为自己前半辈子画上了逗号。影片的道德观还是挺包容的。导演、主演和制片都是SNL的人,不得不感叹他们真的很有才华,故事写得细腻感人,演员的表演也出色,凯尔·穆尼一个人撑起了整个电影,把一个与世隔绝后又重返社会的人那种无助、恐慌、迷茫的心境演得特别到位,和他在SNL里的形象完全不一样。抒情上还是稍显俗套了一些,但也不失为一部惊喜之作。绑架囚禁往深了拍,已经有了《房间》《3096天》这样的作品。好在本片视角非常新鲜讨巧。囚禁男孩的父母用拍摄儿童片的方式陪伴与“爱”这个男孩,男孩通过延续拍摄找到新的归属感,儿童片的完结也成为了男人挥别过去的标志。找到这样一个工具来表现被绑架儿童被解救以后的成长,真是温柔又可爱啊。应该还是美化过的电影,一个被封闭环境下养大的孩子,进入到真实世界,还心理健康积极向上。当然这跟绑架他的养父母对他的爱也有关系。电影没有非黑即白,讲了个关于执念的故事,怪不得欧美人活的简单,他们只做他们觉得重要和美好的事情。而不是被逼着做社会要求你做的那些和别人都在做的那些事。用一個被窺視、被餵養、被欺騙的故事作為開頭,無疑是另一種楚門式的圍觀,相比之下顯德邪門,只可惜為了一個製造「相互接受」的美國夢,人與人之間的接觸過於「順其自然」成為明顯敗筆,但偏偏這種成人童話猶如一顆太妃糖,炸開心底的暖意,畢竟導演一氣呵成的描述著那個虛幻而又童真的單純。有些使你与众不同的东西,会让你不同凡响,家庭温情极客喜剧,节奏特别舒服,KyleMooney没有三表哥高潮姐等SNL大热卡司那样强烈的个人风格,相对缺少辨识度的一本正经nerdy脸,反而成了他的优势,完美契合被偷走25年的怪胎James,哈米尔大爷CD等配角不要太大牌「若你喜歡怪人,其實我很美」有這樣的(養)父母真的著實讓人羨慕啊,Brigsby不只是一隻熊,更承載著James對這個世界單純美好的願望啊。特別喜歡一個小細節就是他用Google搜問題的時候還要加個Thankyou..怎麼可以那麼萌(⁎⁍̴̛ᴗ⁍̴̛⁎)淡淡的尴尬淡淡的开心淡淡的难过淡淡的感动其实整个故事本来可以让情感更加浓烈但是它却没有就是因为没有才让它变得可贵这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啊激烈二三事其余的都是平淡大而小小而无两三句话的惊天动地经历起来也不过是时间而已在这漫漫的时间里每个人都情有可原难能可贵有点在挠痒痒。虽然是童话梦幻有点荒诞,但是人物都不是特别立体,有些剧情逻辑也很奇怪。就是感觉很多东西都想讲,没有哪个讲到位,不痛不痒的感觉。我挺喜欢监狱配音那里,但男主反应太平淡了和之前没什么变化,刚刚起伏的情绪又降下去了。
备注:已完结
类型:动作
主演:娜塔莉·波特曼 雨果·维文 鲁珀特·格雷夫斯 斯蒂芬·瑞 斯蒂芬·弗雷
导演:詹姆斯·麦克特格
语言:英语
年代:未知
简介:中文译名】《V字仇杀队》欧美票房过亿动作科幻惊悚大片DVD中英双字800分辨率+1024x576高清版【片  名】VforVendetta【年  代】2006【国  家】美国【类  别】动作/剧情/惊悚/科幻【语  言】英语【字  幕】中英字幕【IMDB评分】8.2/10(144,214votes)Top250:#147【文件格式】XviD+AC3【视频尺寸】1024x5761280x720【片  长】132Min【导  演】詹姆斯·麦克特格JamesMcTeigue【主  演】雨果·维文HugoWeaving      娜塔莉·波曼NataliePortman      史提芬·里亚StephenRea      约翰·赫特JohnHurt【剧情简介】:  ◇剧情:孤胆英雄以暴制暴  不远的未来,英国成为极权政治国家,伦敦完全是独裁者萨特勒(约翰·赫特)的禁严之地。法西斯式的ZF无恶不作,所有人的言行均被控制,凡同性恋者全被逮捕甚至随意杀害,虽然民众群情激奋,却无人敢以身涉险。  一天夜里,身为电视台助理的美丽温和的少女艾薇(娜塔丽·波曼)在回家途中,被一群腐败的秘密警察包围,企图将其强暴。幸好,一个戴着面具披着斗篷的的神秘人(雨果·维文)及时出现,救下了受惊的艾薇,然而,神秘人没有透露自己的姓名,艾薇只知道神秘人化名为“V”。然而暂时安全的艾薇却没能幸免于难,爱人被秘密警察,她也被捕入狱。在监狱中,受尽百般折磨的她,发誓继续活下去以求复仇!  又一次,V适时出现,拯救了艾薇。艾薇这才知道,V靠着自己天生领袖般的超凡魅力、高超凶狠的格斗技巧和无人能及的才智,自行组织了惩恶锄奸的团体。V深深明白,仅仅惩戒作奸犯科的腐败警察不能解决问题,他决心点燃一场反抗ZF暴政和压迫的革命。在被训练成为得力助手的艾薇的帮助下,V字仇杀队将以暴易暴,为这个充满恐怖和腐化的社会带来自由和正义!3E迅雷电影下载站--------------------------------------------------------------------------------  ◇看点:这个“杀手”不太冷  正义?或是邪恶?披着“反ZF”外衣、通过恐怖活动和“阴谋”来动摇ZF、代号为V的神秘人必然会引起争议。不过,争议可不是主要的呼声,更让人们关心的,却是《V字仇杀队》与《这个杀手不太冷》相似的千丝万缕。除了共同的女主角娜塔丽·波曼之外,相似的复仇情节,影片重心之一——V和艾薇之间似父女似情人似师徒的关系,也明显与玛蒂尔达和莱昂若有若无的联系牵扯不清。  据说波曼是监制沃卓斯基兄妹的第一选择,不知这主意是不是在当年11岁的天才小女孩初登银幕时就有了苗头?如今小女孩长大**注意语言**,更不惜为影片牺牲形象剃成光头,虽然将背景化为希特勒式集中营,也不可避免像《骇客帝国》一样充满武打场景和哲理对白,我们却依然好奇,带着面具披着斗篷的V,却又是如何上演这个“杀手”不太冷?  虽然波曼甘愿牺牲形象,苦练一口英国腔,不过带着招牌面具的雨果·维文还是理所当然占了真正的风头。这个《骇客帝国》里的“特工史密斯”,《指环王》中的精灵国王,虽然是最后一刻披挂上阵,却只凭着面具下那独特的表演、让人动容的嗓音就让V真正活了起来。尽管从来没揭开面具,这个“杀手”已然光彩夺目!--------------------------------------------------------------------------------  ◇点评:沃卓斯基标志风采  一力推出“反ZF”主题,给予恐怖活动新定义,极端无ZF主义,发扬以暴制暴的残酷,炸毁英国标志建筑,影射布什ZF的国防政策,把伦敦变为炸弹袭击中心,在这个一听“恐怖主义”就人人自危的年代,《V字仇杀队》似乎很愿意当烫手山芋。如此挑战人们固有观念的风格,倒也与影片改编的绘本小说不谋而合,据说,作者那时影射的正是英国当权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一番细节扩大极端化之后,孤胆英雄以暴制暴就诞生了。3E迅雷电影下载站  提起《V字仇杀队》,自然不能不说沃卓斯基兄弟!极富隐喻的设置、充满哲理的对白、破坏性十足的精神、东方式动作场面加上沃卓斯基式独创的酷劲十足的视觉效果,明显强烈的风格化,一看就是沃式产物。两人想改编这部作品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骇客帝国》的成功也促成颇大,不过,大概是《骇》三部曲消耗颇大,两人并不急着亲自上马,一直兢兢业业替沃卓斯基打工(《骇》三部曲的副导演)、立下汗马功劳的詹姆斯·麦克泰格被选中站在前台。尽管如此,动作、情感、哲学、政治、争议主题和壮观的视觉效果,还是布满沃卓斯基痕迹,至于会不会成就骇客风采,还是走着瞧!【电影截图】:1280x720【电影截图】:V字仇杀队电影网友评论:没人会忘记那个思想以及它造成的影响,但会有人难以忘怀那个产出思想的人。生命总有一天会湮灭无闻,思想有时也会。也许这个世界永恒的,只有轮回。1812序曲,伪善奸滑的笑容面具,加上时不时地仿造烟花的特效,一场血腥暴动,时而像闹剧,时而像革命——向着自由前进的革命,一种能够与众不同的自由。从内容和意义上来说没办法不给五星,但仍然有不太认可的点。首先这种情况是无法依靠某个有超能力的英雄来解决的,杀掉一两个始作俑者和毁掉几栋建筑,也只是象征意义而已;其次现实里不会有那些戴面具的群众出现,也许会在心里,但是未必会在现实,这使得影片中描述的革命过程缺乏让人真正信服的力量。十年前看的,那时候国内还不流行反极权题材的电影和游戏,所以此片很多表述于我还是极为新奇的。只不过近几年我也作了些反思,极权政府的恶果其实讲来讲去也就是那么几点,基本被说烂了,反而像是浪潮、希特勒回来了这类电影能从人性角度挖掘的更深入。但不管怎样,V字面具依然是反极权的代表性符号。人民不应该害怕政府,政府才应该害怕人民。这是很久之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时我们就悟出的道理。时代发展的如今我们对之会有更多要求,我们不想在国家的牢笼下当一只满足吃饱穿暖的猪,我们会想要更丰富的精神世界,自由正义的思想。人会死可思想永存,其力量能可蜉蝣撼树。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V理想化到让人哭泣,相信本朝人的感受会更深。人民不应该害怕他们的政府,政府应该害怕他们的人民。我对于一切集体和暴力都充满警惕,但我又无法否认没有牺牲哪里能换取革命?但又有谁是审判者,有权来决定牺牲者亦或是认为生命的流逝是值得的?最后的爱情,想起他眼里的复仇胜过她。观影前,面具看起来那么恐怖,观影后,就觉得温暖可爱。探究人性自由的话题,却又带浪漫侠客主义,恰恰契合内心惩奸除恶的公平主义,倍儿爽!娜塔莉的惊恐万状那是真演技爆发!那年影评褒奖她为电影剃光头发时,我好像还挺不屑!惭愧惭愧…现在内心还是澎湃的,kissbye,V?电影情节,不禁想起1984来自政治统治下的恐惧,特别是弗雷收藏的违禁品,难得一见的黄油等。政府创造的世界,只有他们想让我们知道和了解的。V唤醒了民众的思想,奋起反抗属于自己的自由、民主。人民不应该害怕政府,但政府需害怕人民!看到前一半,以为是现代版《堂吉诃德》。原来是一部关于政治的纪录片。权力的暗面催生的怪人,用冷兵器挑开了皇帝的新装,那里面蛊惑人心却空无一物。"Ideaisbulletproof!"片名在微博被禁搜,政府果然害怕这部电影小时候太蠢了没看明白,至今不知这片好在哪里,加上V的声音(没想到是精灵王啊...)实在迷人,于是重看。可能是越长大越中二,当看到带着福克斯面具的人群涌向议会大厦的时候直接热泪盈眶了。第一次为豆瓣top50打低分真正做到了全民参政全民议政大半夜的不睡觉戴面具上街暴动和空想理想主义没什么区别小孩子气的政治一星给适合拿来练习听力的台词一星给娜塔丽波特曼不能再多了身手不凡单挑华丽演技入戏代入感强略感压抑不乏经典第一句被震慑的是那句pplgovwho该怕who的问题女主经历的回忆展开到女主的囚禁高潮v思想的传播象征其实看的挺怕的悲惨可怖故事很精彩。但是影片的价值观完全反对。我反对暴力,但是同样反对以暴力推翻暴力,这样得来的只有暴力。所谓地铁炸国会,虽然充满了理想主义,但仍然掩饰不了恐怖主义的本质。
备注:已完结
类型:恐怖
主演:弗朗西斯·肖托·道格拉斯 Jane de Wet 亚历克斯·麦格雷戈
导演:丹尼什卡·埃斯特哈奇
语言:英语
年代:未知
简介:Remake of the 1982 slasher classic Slumber Party Massacre.